Finding a Good Job: A Case Study
到好工作:案例分析
文章:Dr. Marty Nemko 编译:宋昀修
https://apcda.wildapricot.org/Career-Trends#Nemko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appeared in APCDA's website, at https://apcda.wildapricot.org. Copyright Asia Pacific Career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这个第一人称报告是由许多个案结合而成,里面包含了八个找到好工作的关键原则,在最后我会进一步统整。
嗨,我的名字是Jeremy。
我唯一能保证的就是我会诚实地告诉你一切,例如:我不是太聪明。我很幸运的上了一所大学,并花了六年的时间念完它。对于主修科目没有任何想法的我,因为对人类的心智模型感到好奇,所以选择了心理系。但很快就发现人类的心智模型只占这个专业的一小部分。但我并不想因此而转系并花更多父母的钱和时间在学校念书,我想要有体面的GPA,但我偶尔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作弊—我说了我会诚实的告诉你有关我的事。备注:(GPA为Grade Point Average的缩写,也就是所谓的平均成绩积点,GPA成绩高低几乎可说是申请美国研究所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在我毕业后我休息了两个月。我旅行了一小段时间,并花大部分的时间在混水摸鱼。最后由于罪恶感以及来自父母的压力,我终于开始找工作。我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就是在咖啡厅打工,但我很快就厌倦了讨好老板的生活,外加上周末也需要上班,让我最终决定离职。我妈好声好气的—而我爸则是用吼的—说:“你最好在30天内找到工作,否则就打包行李滚出家门!”我也吼了回去,并在房间里跺脚、用力甩门到门框甚至有点受损,我想我当时肯定发疯了。
隔天我躺在床上,想知道自己昨天到底都干了些甚么好事。我并没有去上研究所,这导致我没办法获得真正心理相关的工作。我想:“我喜欢有趣的点子,但我只有一点点的创意;我喜欢写作,但只写了一些小东西;我喜欢书,但说实话是喜欢那些所谓的闲书。在必修英文课中,我从来没搞懂莎士比亚或大部分的诗。”
最后我决定申请出版业营销公关的相关工作。我看了如何撰写履历并在LinkedIn上寻找工作,但我甚至连拒绝信都没收到,或者用另一个方式来说,我只收到了“无声信”。
在我父母的提醒下,距离被赶出家门的日子只剩下10天。他们从25天开始倒数、20、15、到现在只剩10天。我想他们并不会真的逼我离家出走,但我需要某些激励我的因素,所以我相信他们真的会赶我走。像是抓到救命稻草般,我想到了一个点子:也许我能运用我那还OK的创意以及作弊经验帮助我。我上网Google“格言-出版业公关”,并把我认为最好的格言放到履历和LinkedIn的个人资料上。
我找到最好的一句格言是:“只写书而不推销它就像是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对人挥手,你知道你做了什么但别人可不知道”。我很快了解到我并不需要骗人或宣称这是我自己想到的,我会说是谁写了它:Madi Preda,而他写了一本如何推销书籍的书。
这让我敢于应聘更多出版业相关的工作机会,并得到了两个面试机会!我搞砸了第一个,我在面试官问问题时说了整整三次“我不知道”、“我不清楚”。当下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想过是否要取消其他工作的面试,但我很快的用更好的练习取代我的恐惧。最终我表现得还不错并获得了工作机会,虽然我必须承认有一部分运气好的是面试官年纪跟我相仿,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出版业公关!好吧,虽然只是一个公关经理的助理,也不是Random House这种大公司,但也不差,或者说比不差还要好。
故事中的求职原则
1. 当心入门课程的诱惑清楚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表现可以引导出独属于你的职涯目标,这也可以让你能在职涯中获得快乐与成就。在这个案例中,由于Jeremy喜欢书但创意及阅读能力只能说普通的情况下,反而让他找到更合理的求职方向:担任书籍销售的工作。
4. 应聘时必须与众不同但不落俗套
某些好工作往往吸引了许多应聘者,许多人也因应职缺需求而复制了职缺相关的技能、兴趣及背景。但千万不能过于虚假,否则就像一个人全身淋满辣酱的想证明自己很“可口”、“值得一试”一样庸俗。Jeremy在独特性所做的尝试就恰到好处:它引用了一段相关且令人信服的话到履历的开头。
5. 用低风险的行动取代踌躇不前
Jeremy在求职过程中很快地发现如果不试着做些甚么,例如引述他人的格言 ,他将什么都得不到并失去一切。Jeremy获得面试官的青睐是他录取的重要原因。当你申请越多的工作,也就越有可能获得这种幸运。老话一句,幸运总是青睐准备好的人。
Betsworth, D. G., & Hansen, J.-I. C. (1996). The categorization of serendipitous career development events.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4(1), 91–98. https://doi.org/10.1177/106907279600400106
Mitchell, K. E., Levin, S. A., & Krumboltz, J. D. (1999). Planned happenstance: Constructing unexpected career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7(2), 115–124. https://doi.org/10.1002/j.1556-6676.1999.tb02431.x
Rhee, E., Lee, B. H., Kim, B., Ha, G., & Lee, S. M. (201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ix vocational identity statuses and five dimensions of planned happenstance career skill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43(4), 368–378. https://doi.org/10.1177/0894845315602120
Weise, M. R. (2020). Long lif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jobs that don't even exist yet. John Wiley & Sons.
作者:Marty Nemko
哲学系博士,于Oakland、California担任个人职涯教练,同时是十本书的作家。他曾撰写过13本书,包含Careers for Dummies,同时也撰写过超过4,000篇专栏,刊载于TIME, The Atlantic, the Washington Post, 和 Psychology Today等媒体。可透过Marty Nemko's website、linkedIn、Twitter联络他。